综合评述

  • 环件轧制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杨智皓;路晓辉;兰箭;华林;

    目前,采用宏观塑性有限元方法进行环件轧制成形模拟已成为企业提高环件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环件轧制过程中成形参数与内部组织演变规律的交互关系,建立环件轧制过程中传热-变形-组织演变定量模型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简述了环件轧制领域宏观和介观尺度数值模拟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环件轧制多尺度数值模拟技术的局限性,指出未来建立准确的内变量模型以及多数值模拟方法耦合模型是实现环件轧制传热-变形-组织演变动态同步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

    2022年03期 v.2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塑性成形技术与工艺

  • 前防撞梁拉延成形过程分析及工艺参数优化

    闫华军;邢博;张双杰;马世博;王伟;闫志刚;

    采用Dynaform软件对某汽车前防撞梁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工艺补充面对零件成形的影响,以减薄率为评价标准,最终选取凸模圆角半径25 mm、凹模圆角半径15 mm的两端补充形式和符合零件形状的非平面压料面。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压边力、冲压速度、摩擦因数和模具间隙4个工艺参数对成形结果的影响,获得了工艺参数优化组合为:压边力1100 kN、摩擦因数0.17、冲压速度3000 mm·s~(-1)、凸凹模间隙1.2 t,优化后制件最大减薄率为21.8%,符合制件要求标准。采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了实际拉延试验,结果显示,最大减薄率为21.6%,制件成形规律与模拟结果一致。

    2022年03期 v.2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大型2219铝合金铸锭多向镦拔工艺

    陈锐;王雨;谢丹;徐戊矫;吴道祥;

    针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用大型2219铝合金过渡环在铸锭多向镦拔开坯工序中常出现的坯料内外温差大和变形不均匀等问题,探究了不同镦拔次数的多向镦拔工艺方案对中间坯料温度和应变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基于Deform-3D平台建立了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以探求合理的大型2219铝合金铸锭的多向镦拔工艺。对6种多向镦拔工艺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考虑镦拔次数上限时,在4镦4拔开坯方案下坯料的温度方差为17.7,等效应变方差与应变均值比为0.22,该方案下的坯料温度和应变分布较为均匀。同时,分析了大型2219铝合金铸锭多向锻造镦拔次数存在上限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际生产验证及后续环件性能测试证明了该镦拔方案的合理性。

    2022年03期 v.29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发动机带轮冷辗扩成形规律

    马后梁;孙宝寿;束学道;袁佳耀;徐振威;

    研究了汽车发动机带轮冷辗扩精确成形技术,应用Simufact软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研究了驱动辊转速和芯辊进给速度对汽车发动机带轮冷辗扩成形力能参数和成形质量的影响。在带轮的两道次冷辗扩中,增大驱动辊转速或降低芯辊进给速度可以有效降低轧制力;驱动辊转速为14 rad·s~(-1),芯辊进给速度为1.4 mm·s~(-1)时,第1道次带槽处的壁厚均匀性最优,壁厚标准差为0.013 mm;驱动辊转速为16 rad·s~(-1),芯辊进给速度为1.8 mm·s~(-1)时,第2道次带槽处的壁厚均匀性最优,壁厚标准差为0.009 mm。在XS-160精密冷辗扩机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冷辗扩发动机带轮产品质量达到最优,实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可靠性。

    2022年03期 v.29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超声滚挤压工艺参数优化

    王排岗;王晓强;刘志飞;王浩杰;付浩然;

    为了获得超声滚挤压最优加工工艺参数,以42CrMo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4因素5水平的超声滚挤压试验。以正交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灰色关联度优化问题,获得最优工艺参数为转速300 r·min~(-1)、进给速度15 mm·min~(-1)、振幅25μm、静压力600 N;通过主效应方法分析工艺参数对42CrMo钢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硬度和灰色关联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工艺参数和灰色关联度间的二阶回归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超声滚挤压试验,得到最优超声滚挤压工艺参数下的灰色关联度为0.816,大于正交试验中的最大关联度,说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最优的超声滚挤压工艺参数,满足对42CrMo钢表层性能优化控制的要求。

    2022年03期 v.29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8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 ]
  • T型管内高压成形差异化润滑优化

    范玉斌;徐雪峰;王磊;张举;

    针对T型管在内高压成形过程中壁厚增厚较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不同区域差异化润滑方法。通过对T型管内高压成形理论进行分析,推演出3个区域:胀形区、引导区和底部区,进而提出了中间环形差异化润滑(IADL)和中间半环差异化润滑(ISDL)两种润滑方式。综合有限元模拟及实验方法对比分析了传统均匀润滑、IADL和ISDL对T型管内高压成形的壁厚分布、支管高度以及减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润滑,采用差异化润滑会使T型管成形效果更佳,避免了底部起皱,并极大地减少了管壁增厚几率,提高了支管高度,降低了管坯减薄率。

    2022年03期 v.29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TA32钛合金双层结构零件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

    王珏;张晓巍;张英伟;王国峰;何晓健;

    为促进TA32钛合金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在温度为930~960℃,应变速率为10~(-3)~10~(-4) s~(-1)条件下对其超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32钛合金在温度为930~940℃,应变速率为3×10~(-3) s~(-1)时具有较好的超塑性,最大伸长率可达343.18%。通过超塑性研究,得到最优超塑成形工艺参数为:成形温度940℃,应变速率3×10~(-3) s~(-1),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实现了TA32钛合金双层结构零件的制备,并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对零件成形精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零件成形精度高,满足使用要求。

    2022年03期 v.29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TC4钛合金板轧制换热系数实验研究

    孙静娜;向文杰;徐森;

    为研究TC4钛合金板热轧全流程中的板坯温度变化,实现钛板轧制过程中板坯温度可控,通过板坯与空气间和轧辊间的换热实验,分别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反算及拟合逼近,最终确定其换热系数。结果表明,当温度小于77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板坯与空气间的综合换热系数基本呈指数型增长;当温度大于770℃时,除800~850℃的振荡区以外,其综合换热系数基本呈固定速率急剧降低。接触换热部分结果与实测值存在约2%的偏差,需依靠拟合结果反复修正。最终经修正后的接触换热系数为8000 W·m~(-2)?K~(-1)。

    2022年03期 v.29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基于上限法的大型筒节轧制力能参数建模分析

    赵强;杜凤山;燕猛;

    为深入理解大型筒节轧制变形力学行为,运用上限法建立了满足运动边界的速度场和应变速率场,建立了变形区金属塑性变形功率、剪切功率和摩擦功率的计算模型。考虑抱辊力对大型筒节成形的影响,利用能量原理建立了大型筒节轧制力能参数计算解析模型。并基于自主编制的仿真软件分析了筒节尺寸、轧制速度和摩擦因数等工艺参数对轧制力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对比了计算结果与轧制现场实测数据,发现最大偏差不超过10%,说明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所建模型能准确快速预测大型筒节轧制力能参数。

    2022年03期 v.29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以板形控制为目标的冷连轧过程压下规程优化技术

    王伟;林威;王楠;白振华;

    针对在冷连轧升降速过程中由于热辊型变化和轧制压力不稳定导致的轧制波动幅度过大和板形的最终精度不足等问题,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出口板形,结合现场冷连轧机组的设备参数和机组相关工艺,通过对建立的冷连轧升降速过程板形模型、轧制力模型以及热辊型的变化机理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一套以冷连轧机组升降速过程中出口板形最优为目标函数的各机架压下规程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现场某1800 mm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的生产中,轧制波动幅度和板形精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最终板形质量。

    2022年03期 v.29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初轧温度对环件径轴向轧制成形影响的模拟研究

    戚仕航;何非;周玉龙;

    基于Deform软件建立了GCr15环件径轴向轧制过程的仿真模型。对环件在不同初轧温度下的轧制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环件的温度及温度分布均匀性变化,并进行分析处理作为后续研究依据。对不同初轧温度下轧制仿真得到的环件进行表面均匀取点,从而得到环件的整体外形尺寸准确性及均匀性,分析了环件的晶粒尺寸及其分布均匀性变化,研究了环件的等效塑性应变及分布均匀性变化规律。将环件的表面均匀性、平均晶粒尺寸,晶粒尺寸分布均匀性以及等效塑性应变分布均匀性作为质量指标,并将所有质量指标进行归一化及权重分配处理,得到环件的最适宜初轧温度为1100℃。

    2022年03期 v.29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等速万向传动中间轴矫直工艺参数优化

    蒋琪奎;卢曦;

    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毛坯残余应力和加工工艺导致的轴类零件产生弯曲变形,影响零件的使用精度,以及轴类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的矫直工艺参数制定等问题,从而有效避免矫直过程中产生矫直损伤,提高矫直效率,对矫直工艺原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矫直工艺参数主要为矫直下压量,分析了矫直下压量与残余弯曲量的关系。以汽车等速万向传动中间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传动中间轴矫直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支点距下的矫直下压量范围及残余弯曲量,对不同的初始弯曲量进行分段,不同初始弯曲量匹配不同的矫直下压量;针对传动中间轴的初始弯曲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矫直下压量及其变化的匹配和优化,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工艺合理性。

    2022年03期 v.29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板材无铆钉铆接质量及强度分析

    王艳茹;侯红玲;陈鑫;赵永强;

    对汽车车身板材的无铆钉铆接工艺及其铆接质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无铆钉铆接接头的受力模型和强度计算公式,利用DEFORM-3D模拟了不同厚度板材的无铆钉铆接过程,得到了铆接接头的关键质量参数颈厚值、互锁值和底厚值的合理取值,进一步估算了不同工况下发生失效所需的载荷。对无铆钉铆接试件进行了拉伸和剪切试验,结果表明,接头关键参数的仿真值与试验值非常相近,证明了铆接工艺模拟仿真的可行性。通过试验还发现,随着板厚增加,颈厚值、互锁值和底厚值均增大;抗剪力和抗拉力也随之增大。在拉伸试验中,铆接接头出现上、下板分离和颈部拉断两种失效形式,当板材较薄时,更易发生上、下板分离。

    2022年03期 v.2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某航空用自锁螺母装配不一致性模拟及优化

    段文婧;周磊;杨宁;赵津;

    为解决某型号游动双耳托板自锁螺母因装配不一致导致的寿命短和失效快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自锁螺母与托板装配的全过程,优化了装配方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先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模装配过程,再用DEFORM-2D/3D软件MO模块模拟托板成形过程。对关键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采用极差分析法得到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托板成形预折弯为关键工序,采用优化方案:增加芯棒支撑,设置预折弯角度为30°、预折弯半径为4 mm、冲压速度为5 mm·s~(-1)时,成形形状理想,对螺母的锁紧效果好,能保证足够的游动间隙,且不破坏表面镀层,工装简单,满足技术要求。该优化方案减少了工序间外形误差的累积和传递,延长了模具寿命,保证了装配质量,能有效指导实际生产。

    2022年03期 v.29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稀土Y对回归再时效后挤压态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乔及森;刘立博;许佳敏;李琦伦;

    通过反向挤压工艺将添加了0.2%稀土Y的7075铝合金铸锭挤压成棒材,随后进行固溶和回归再时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技术研究了稀土Y的添加对经过回归再时效处理的挤压态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Y的添加可以细化合金的晶粒尺寸,提高合金的再结晶程度;Y的添加会影响合金中合金元素的析出与第二相的组成,形成大尺寸的富Fe和富Mn夹杂物。与7075铝合金相比,经过固溶和回归再时效处理的挤压态7075-0.2Y铝合金的硬度为123.20 HV,下降了9.14%;极限拉伸强度为415.15 MPa,下降了11.26%;伸长率为11.91%,下降了2.13%。Y元素与Fe和Mn等元素结合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净化了基体,减少了基体中Fe元素对再结晶晶核形成的阻碍作用,提高了合金中再结晶织构的成分。

    2022年03期 v.29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纯钛室温ECAP和旋锻复合变形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高飞龙;刘晓燕;杨西荣;罗雷;张琪;

    采用等径弯曲通道挤压(ECAP)和旋锻(RS)复合工艺在室温下对纯钛进行大塑性变形,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纯钛室温ECAP和ECAP+RS复合变形过程中的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室温ECAP变形道次的增加,原始基面织构逐渐向锥面织构和柱面织构转变,且织构强度减弱。室温ECAP变形过程中晶粒取向的变化主要以晶向绕TD轴的旋转为主,晶面旋转幅度较小。RS变形使得ECAP形变织构发生根本改变,柱面织构基本消失,形成以锥面织构和基面织构为主的形变织构,且织构强度显著增加。纯钛室温ECAP+RS复合变形过程中ODF图的演变是连续的,说明其塑性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为主。

    2022年03期 v.29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铸态2196铝锂合金均匀化处理工艺

    陈孝学;赵国群;

    为了消除铸态2196铝锂合金中的枝晶组织和元素偏析,提高合金的组织均匀性和变形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时间的单、双级均匀化处理过程中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并对其硬度和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均匀化处理温度过低和时间过短会导致元素扩散不均匀,升高均匀化处理温度能够加快偏析元素的扩散速率,节省均匀化时间,但均匀化处理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过热或过烧现象。残留的少量难溶偏聚相主要由Al、Cu、Mg和Fe等元素组成。双级均匀化处理中的低温预处理能够使低熔点的共晶组织优先回溶到基体中,避免过烧现象的发生。均匀化处理还能够有效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和伸长率。结合均匀化动力学方程,确定了铸态2196铝锂合金最佳的单、双级均匀化处理制度分别为500℃/24 h和440℃/8 h+505℃/24 h。

    2022年03期 v.29 124-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1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7050铝合金模锻件组织均匀性的低温小变形调控及模型构建

    董梦晓;胡建良;王欢;赵子寒;金淼;

    为解决大型铝合金航空结构件在传统热模锻工艺下出现的表层和心部组织不均匀问题,采用低温小变形工艺对锻件的组织均匀性进行了调控。利用热/力模拟试验机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低温小变形工艺和固溶处理对高强铝合金锻件晶粒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包含位错密度参数的7050铝合金锻件表层静态再结晶模型。利用模型计算所得的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实验值吻合程度较高,说明所建立的静态再结晶模型能够准确描述7050铝合金锻件表层的静态再结晶行为。

    2022年03期 v.29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热处理状态对限制模压-轧制2A97铝锂合金板材晶粒细化的影响

    甘宛妮;东栋;李建伟;李勇;李东升;

    研究了热处理状态对2A97铝锂合金板材限制模压-轧制工艺晶粒细化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将2A97铝锂合金板材分别进行“固溶淬火(AQ)”及“固溶淬火+过时效(OA)”预处理,随后均进行限制模压-轧制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进行金相观测,对板料进行硬度测试以评估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AQ态及OA态材料经过限制模压-轧制变形后晶粒均得到细化,同时材料硬度均得到提高;但由于OA态铝锂合金晶粒内有粗大析出相,经过限制模压后,晶粒内位错局部积聚阻碍整体晶粒细化,因此其晶粒细化及硬度提升效果弱于AQ态材料。

    2022年03期 v.29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钒氮微合金化对汽车用热轧钢板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刘建;李月丽;

    通过向钢中添加VN12合金冶炼了5种不同钒、氮含量的试验钢,将冶炼后的钢锭先锻成板坯,再热轧成7 mm厚的钢板。经化学成分对比分析,试验钢的平均钒/氮比约为4.42,即每增加0.01%的钒,可增氮约0.00226%。借助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和第二相的析出情况,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钒、氮含量的增加明显细化了铁素体晶粒,促进了大量第二相细小颗粒的析出,铁素体晶粒尺寸由9.42μm减小至4.62μm。通过拉伸和冲击试验,分析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对试验钢的强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钒含量由0.024%增加至0.140%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202和165 MPa,保持了良好的韧塑性;钒氮微合金化钢板的主要强化方式为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细晶强化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大于析出强化,但二者对屈服强度增量的贡献随钒和氮含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钒含量低于0.1%时,析出强化起主导作用,钒含量高于0.1%时,细晶强化起主导作用。

    2022年03期 v.29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流动法则和屈服准则对板料成形极限预测的影响

    王海波;肖旭;阎昱;李强;何东;

    基于前期研究所建立的非关联流动模型,进一步结合MMFC和M-K成形极限预测理论,计算了铝合金和先进高强钢的成形极限。针对AA5754-O、AA5182-O、DP600和TRIP780这4种材料,基于Hill48和Gotoh屈服准则计算了成形极限图,并引入了关联和非关联两种流动法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MMFC理论计算的成形极限受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影响不大,其中非关联流动法则下的Gotoh屈服准则略占优势。基于经典的M-K理论建立的成形极限模型对材料、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十分敏感,除AA5754-O外,基于Gotoh屈服准则的非关联流动法则具有明显优势。总体上,耦合非关联流动法则的成形极限理论能更加精确地预测成形极限。

    2022年03期 v.29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应变速率对不同强度双相钢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

    张伟;潘跃;林兴明;李春光;韩赟;韩龙帅;陈洪生;

    以具有相同厚度的高强双相钢HC420/780DPD+Z和HC550/DPD+Z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获取了静态力学性能参数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曲线,提取了关键性能参数,获取了其与应变速率间的关系;对比了不同强度的两种材料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性能变化差异;获取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断口形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强度材料的差异;基于帽形薄壁梁落锤压溃吸能试验,对比了两种材料在不同冲击能量下的承载和吸能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两种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敏感性增强;HC420/780DPD+Z的塑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HC550/980DPD+Z的塑性变化较小;HC420/780DPD+Z的断口形貌随着应变速率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尺寸差异,HC550/980DPD+Z的断口形貌均表现为较明显的等轴韧窝,韧窝的深度增大,尺寸略有减小,均匀性变化不大。随着碰撞速率的增加,材料的载荷比和吸能比逐渐降低。在相同的冲击条件下,随着材料强度的增加,材料的吸能比有所下降,但是HC550/980DPD+Z的载荷比较大,承载力波动较其他材料小,因此具有更好的承载特性。

    2022年03期 v.29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声发射参数的35CrMo钢断裂韧度研究

    郭文博;石健;

    为了测量35CrMo钢的断裂韧度,使用声发射仪和红外热像仪采集了35CrMo钢准静态断裂韧度试验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和红外热像,分析了CT试样断裂过程中的载荷-COD曲线、声发射特征参数和表面温度变化,并与ANSYS有限元计算的裂纹尖端区域的等效塑性应变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5CrMo钢的断裂过程分为弹性变形阶段、裂纹萌生阶段和裂纹不稳定扩展阶段;通过声发射累计能量计数得到35CrMo钢的断裂韧度为40.22 MPa·m~(1/2),小于ASTM E399—19计算的断裂韧度63.74 MPa·m~(1/2),相对误差为36.90%;通过比较红外热像发现断裂过程中试件表面没有发生明显的温度变化;通过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趋势、红外热像及等效塑性应变分布的比较,验证了使用声发射参数估算35CrMo钢断裂韧度的合理性。

    2022年03期 v.29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Zn15Al钎料半固态高速剪切流变模型

    李清宁;杨梅;黄尚宇;邓凌波;李雨连;冯珂;

    针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新工艺的高速流变工况,根据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原理设计了一套特定的测试装置,研究了Zn15Al钎料在不同剪切速率和固相率下的流变行为,建立了表观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剪切速率越大,Zn15Al钎料中的固相颗粒越细,球化程度越高;钎料具有明显的剪切变稀特征,表观黏度与剪切速率呈幂指数关系;固相率越高,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下降得越快。基于LS-DYNA平台,将建立的流变模型用于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过程的模拟分析,并通过钎焊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22年03期 v.29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拉伸载荷下有档链环的损伤行为

    张新宇;尹冠生;姚如洋;雷阳;王建强;李轩;

    为研究有档链环在多种工况下的拉伸行为,采用金属韧性损伤本构方程建立了准静态数值模型,并验证了其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相邻链环平面夹角及截面尺寸的链环结构进行拉伸,得到载荷、链环冠部变形和能量随位移的变化曲线及链环失效断裂模式,分析了链环平面夹角和截面尺寸对链环准静态拉伸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耗散能、塑性耗散能与内能随夹角增大而减小,链环损伤区域与断面位置随夹角变化规律一致,但承载能力及链环冠部变形受夹角变化影响较小;承载能力和吸能特性均随椭圆截面双轴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链环冠部变形、损伤区域与断面位置也随椭圆截面双轴比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2022年03期 v.29 18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消息

  • “第十七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球华人塑性技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正>“第十七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球华人塑性技术研讨会”(以下简称“年会”)将于2022年5月27—29日在天津市举行,大会主题为“创新驱动,砥砺奋进,推进塑性加工核心技术发展”。组织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主办,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承办,《塑性工程学报》、《锻压技术》媒体支持。

    2022年03期 v.29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欢迎订阅《塑性工程学报》杂志

    <正>《塑性工程学报》(Journal of Plasticity Engineering)创刊于199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塑性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众多知名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核心版,CSAD-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Scopus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等。本刊主要报道与塑性成形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相关的前沿性、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工程技术应用等优秀科研成果。

    2022年03期 v.29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关于举办“全国锻压技术与装备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正>(可申请参加“材料锻压工程师(见习、中级和高级)技术资格认证”)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促进锻压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锻压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为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为我国锻压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校学生的培养创造条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拟于2022年6月15-19日在上海举办“全国锻压技术与装备高级研修班”。

    2022年03期 v.29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关于开展第十二期“锻压企业质量工程师”培训班(有色金属及高温合金锻造工艺与标准)的通知(第二轮)

    <正>为促进我国锻压企业实行规范化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满足各企业对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需求,同时,提高锻压企业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对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研究决定,自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锻压企业质量工程师”的培训与认证工作,以及锻压标准宣贯工作。为配合此项工作,本标委会将按“模锻”、“自由锻”、“特种成形”、“冲压”等专题陆续举办相关培训班,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一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广大锻压企业认可和支持。

    2022年03期 v.29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成形装备与智能制造

  • 二辊轧机轧辊感应加热模拟研究

    刘志栋;付晓斌;赵利平;韩建超;王涛;

    针对难变形合金的加工成形方法进行研究,运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与SolidWorks三维机械设计软件建立了二辊轧机轧辊的电磁感应加热模型,通过模拟不同电流密度、电源频率和轧辊转速下轧辊的电磁感应加热过程以及不同冷却条件下轧辊的在线感应加热过程,分析了轧辊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最终得到合适的轧辊电磁感应加热参数。制作了专属轧辊的感应加热线圈,根据模拟中所得出的参数进行了轧辊电磁感应加热实验验证,成功将轧辊加热至600℃以上,辊面温度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良好,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有望在800℃以下实现TiAl合金的近等温轧制。

    2022年03期 v.29 20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